在少子化必帶來學校的倒閉潮、太多學校稀釋高等教育資源、文憑貶值的年代
若依學生來源、高雄市本地及在大家認知上學校"最著名"的專業三點(*1)來考慮合併
中山大學(商管)+高雄大學(法學)+高雄師大(教育)-->『國立中山大學』(*2)(*3)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商管應用)+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理工應用)-->『國立高雄科技大學』(*4)(*5)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不變』(也可合併至新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不過有點可惜了這聚焦的專業)
高雄餐旅大學-->『不變』
==============
合併日久後,在認知上:
『國立中山大學』,會更強化在南部地區除了成大以外的綜合學術研究型大學重鎮的聚焦認知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會產生是南部綜合應用型科技大學山頭的聚焦認知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繼續和保持聚焦在海事技術專業的初衷,讓自由港保持實力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觀光、餐飲的專業,已有強勢的餐旅專業聚焦認知了,是建設美麗島內涵的專業技術推手
在產生上述產生認知的過程中,各種專業人才或可會"自動依專業屬性歸位"
也因定位清楚後,師生也許更能了解該往何處去,如此或許能提昇學校專業程度
*1.
為何要以在認知上學校最著名的專業為考量點呢?原因無他,保持合併後在全國大學院校認知上的優勢競爭力。畢竟,合併不應消滅在認知上最著名的專業 ,因為最著名的專業是一面招生的大纛。那認知又是從哪裡來呢?大抵是由常識而來,而常識常來自於來歷史、經驗、排名、論文被引用數、口碑等等的日積月累在人們心中。或許『沒有絕對對的認知,只有你願意相信的認知』才是真理。當然,認知也是可以量化的,只要擬對問題即可
*2.
為何合併後,不用高雄師大?因為多元化的教師背景已經取代較為單一教師來源的師範體系,這對活化教育是件好事,因此也可能宣告師範體系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亦即表明師範的認知會隨時間淡化(從很多師範學院都轉型而得證),有如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這在觀點上是極為不利的
*3.
為何合併後的普通大學不用高雄大學?因為以高雄之名的大專院校的認知太過凌亂,從早先的私立高雄工學院(現義守大學)、國立高雄技術學院(現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私立高雄醫學院(現為私立高雄醫學大學)到現在的國立高雄大學,而中山始終是中山,又有霸佔西子灣風景區的特色加持
*4.
為何科技大學要用高雄科技大學?原因很簡單,高雄工專是老牌南部專科的南霸天,大家又知道專科對應的是科技大學,所以用高雄科技大學在認知上較容易也較順地對應
*5.
目前在談的高雄大學與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的合併,在本質上是不通的,因位學生來源管道不同,縱使有國立嘉義技術學院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合併成國立嘉義大學的成功先例,不過在未來仍應屬少數
*6.
如果專業、聚焦的學校還讓人們有信任感的話,就像麻省理工學院、高雄餐旅大學那樣
===================
國立大學合併後,可能產生的效應:
若從政府掌控度高的國立大學開始進行合併
或許會給政府較無干預能力的私校很大的壓力
願意採取積極措施的私校,也許會互相整併到有競爭力的程度
不願意採取措施的私校
也許會被高分落國立大學榜的學生進行殘酷的選擇權
能被他們選到的,就會存活,私校程度也間接地提高
當然
合併後的學校一定會減少,錄取率會下降
但是學生素質會提昇、高等教育資源集中化以及更重要的是文憑價值歸位(畢竟沒有人希望學士文憑如同廢紙)
由國立大學啟動合併到私立大學被迫合併、被學生選擇的過程
就像瀑布那樣地順水而下、水到渠成
但別忘了
退場下來的技職院校或是普通大學
應通過機制導入至高中和"專職"體系(這需要很細膩的手法)
也就是說
退場下來的技職院校成為專職學校(原來的高職學校改稱專職學校(專業職業學校),簡稱『專職』,等級與高中同。至於不上不下的專科副學士學位不要再回復了),或是在過程中高職與技職院校兩者整併為專職學校
如此
或可讓高中和專職學校有比以往更高水準的師資和頭銜
也或許更強化高中及專職學校在學術和技術專業上的聚焦能力
換句話說
與其拿張有如廢紙的學士文憑
不如拿張從品質來說已非同日而語的專職學校所頒授的專業技術能力的文憑
總之,『技能保值,大學歸位』是這計畫的中心思想
無奈!以上種種可能需要一位能言善道、充滿魅力的領導者才能做得來
PS.
因為以上是太過隨心所欲的想法
亦屬於會留下疤痕的『外科手術式改革』,所以,看看就好!
對於指教,是不理會的喔!請見諒!
目前教育部的潜共識或許是『中醫式的緩慢療法』--市場機制,亦即會倒的就會倒
不過,這過程極為緩慢
需知,世界、時間、資源、競爭力是不等人的
=============================
2012-11-20
新聞: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04&f_ART_ID=425305
以"人數觀點"看待國立大學的合併
這不需要史丹佛土木博士的教育部長蔣先生才能想的出來
這思維在草原上牧羊、趕羊群的小童都可以想的出來
但話說回來,做土木的教授為何在教育部呢?
會不會擺錯位置了
不對
蔣先生有做過行政職的校長(以軍隊來說,這是師級單位)
但是大夥能想像一位師長一躍就當上了總司令的那種令人不安的感覺嗎?
而且這輩子還只待在同一個師
但或許有人會說
孔明出山之前也沒做過統管軍隊的軍師
也沒錯
但是
孔明的隆中對不是那種用人數觀點看待合併的低層次戰略等級
以人數觀點看待國立大學合併
這容易導致『鬍子眉毛一把抓』那樣~~~會疼的!
那要用什麼觀點呢?
或許以"專業區隔觀點"來看
因為若無合併後的專業區隔方案
這會容易掉入"垃圾併垃圾還是等於垃圾"的迷思